传承焦裕禄精神,书写时代新担当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精神如璀璨星辰,照亮前行的道路,焦裕禄精神便是其中一颗耀眼的明星,它诞生于特殊的时代,却跨越时空,在新时代依然散发着永恒的魅力,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了理想和事业不懈奋斗。
焦裕禄,这位人民的好公仆,在1962年来到了兰考县,彼时的兰考,内涝、风沙、盐碱“三害”肆虐,粮食产量降到历史最低水平,百姓生活困苦不堪,面对如此严峻的考验,焦裕禄没有丝毫退缩,他以“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大无畏气概,毅然挑起了改变兰考面貌的重担。
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是焦裕禄开展工作的第一步,他带领着干部群众,顶风冒雨,跋涉在兰考的每一寸土地上,他蹲在泥水里查看水流走向,站在沙丘上研究风沙规律,亲自用舌头去尝土地的盐碱度,在他的带领下,全县先后抽调了120名干部、老农和技术人员,组成一支三结合的“三害”调查队,对全县149个大队中的120多个进行了走访和蹲点调研,掌握了大量关于“三害”的第一手资料,绘制出了详细的“三害”分布图,这种求真务实、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为治理“三害”、制定科学决策奠定了坚实基础。
治沙是兰考面临的重大难题之一,焦裕禄深知,要想战胜风沙,必须找到有效的办法,他亲自带头种植泡桐树,探索出了“贴膏药”“扎针”等治沙方法,所谓“贴膏药”,就是在沙丘上种上草,固定沙丘表面的沙土;“扎针”则是在沙丘上种植树木,形成防风林带,在他的努力下,兰考的泡桐树逐渐成林,不仅有效抵御了风沙,还成为了兰考的一大特色产业,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焦裕禄那种敢于实践、勇于探索的精神,为我们在新时代解决各种难题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除了治沙,焦裕禄还心系群众的生活疾苦,他总是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经常深入到群众家中,问寒问暖,他看到百姓缺衣少食,会毫不犹豫地脱下自己的棉衣;看到百姓住的房屋破旧,会积极想办法帮助修缮,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他带领县委干部去看望困难群众,一句“我是您的儿子”,温暖了无数百姓的心,这种亲民爱民的情怀,体现了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也是焦裕禄精神的核心所在。
焦裕禄在兰考工作的时间虽然只有短短的475天,但他却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他积劳成疾,患上了严重的肝病,但即使在病床上,他依然牵挂着兰考的工作,牵挂着兰考的群众,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党和人民的事业,践行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
在新时代,传承焦裕禄精神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面临着诸多机遇和挑战,无论是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还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都需要我们像焦裕禄那样,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在新时代,我们不能因为生活条件的改善而丢掉艰苦奋斗的精神,而是要将其转化为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勇于在困难面前迎难而上,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克服各种艰难险阻。
我们要学习焦裕禄的科学求实精神,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社会变化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多样,只有坚持科学的态度,尊重客观规律,深入调查研究,才能制定出正确的政策和决策,无论是在科技创新、社会治理还是其他领域,都需要我们以科学的思维和方法去解决问题,不断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亲民爱民的情怀也永远不能丢,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在新时代,我们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积极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等民生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只有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我们的事业才能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焦裕禄的无私奉献精神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在新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立足本职岗位,为了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无论是在基层一线默默耕耘的干部,还是在科研领域刻苦钻研的学者,亦或是在平凡岗位上努力工作的普通劳动者,都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以无私奉献的精神书写自己的人生篇章。
传承焦裕禄精神,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要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广大党员干部要以焦裕禄为榜样,不断加强党性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在工作中勇于担当、积极作为,我们也要通过宣传教育等多种方式,让焦裕禄精神深入人心,激励更多的人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来。
让我们在焦裕禄精神的指引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书写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担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