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全方位介绍与解读

09-25 10阅读 0评论

新型冠状病毒(SARS - CoV - 2)属于β属的冠状病毒,有包膜,颗粒呈圆形或椭圆形,常为多形性,直径60 - 140nm,其遗传物质为单股正链RNA,全长约29.9kb,冠状病毒因在电镜下观察到病毒包膜上有向四周伸出的突起,形如花冠而得名。

与其他已知的冠状病毒相比,新型冠状病毒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它的刺突蛋白(S蛋白)是病毒识别并结合宿主细胞受体的关键结构,新型冠状病毒主要通过S蛋白与人体细胞表面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受体结合,从而进入细胞内部,引发感染。

新型冠状病毒,全方位介绍与解读

病毒的发现与溯源

2019年12月,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医疗机构陆续发现了多例有华南海鲜市场暴露史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例,随后科学家们从这些患者体内分离出了一种全新的冠状病毒,即新型冠状病毒。

关于病毒的溯源,这是一个科学且严肃的过程,科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病毒可能起源于自然界,许多研究指向了蝙蝠等野生动物,蝙蝠是众多病毒的天然宿主,其体内携带多种冠状病毒,这些病毒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与蝙蝠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共生关系,病毒从动物宿主跨种传播到人类的具体机制和途径仍在深入研究中。

一些研究推测,可能存在中间宿主,病毒在中间宿主体内发生适应性进化和变异后,获得了更强的感染人类的能力,穿山甲曾被认为可能是潜在的中间宿主之一,但这一结论仍有待更多的科学证据进一步证实,病毒溯源工作对于了解病毒的起源和传播规律至关重要,不仅有助于预防未来可能出现的类似疫情,也为全球公共卫生安全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病毒的传播途径

(一)飞沫传播

这是新型冠状病毒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之一,当感染者咳嗽、打喷嚏、说话或大声呼喊时,会从口腔、鼻腔等部位喷出含有病毒的飞沫,这些飞沫的粒径较大,一般在1 - 100μm之间,通常会在1 - 2米的距离内沉降到地面或物体表面,健康人如果近距离接触感染者,吸入这些带有病毒的飞沫,就有可能被感染。

(二)接触传播

分为直接接触传播和间接接触传播,直接接触传播是指感染者与健康人直接的身体接触,如握手、拥抱等,病毒可以通过皮肤、黏膜等途径进入健康人体内,间接接触传播则是指健康人接触了被病毒污染的物体表面,如门把手、电梯按钮、桌面等,然后在触摸自己的口鼻眼等部位时,病毒趁机进入体内引发感染。

(三)气溶胶传播

在特定的环境中,如相对封闭且通风不良的空间(如电梯、会议室等),含有病毒的飞沫会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气溶胶中的病毒可以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健康人即使与感染者没有近距离接触,也可能吸入含有病毒的气溶胶而被感染,目前对于气溶胶传播的具体范围和风险程度仍在进一步研究中。

还有研究表明,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粪便、尿液等排泄物中也可能检测到病毒,存在粪 - 口传播等潜在传播途径的可能性,但目前这方面的传播风险相对较小。

病毒引发的疾病症状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人体后,引发的疾病被称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 - 19),患者的症状表现具有多样性。

(一)轻型症状

部分患者可能仅表现为低热、轻微乏力等,呼吸道症状相对较轻,甚至无明显的肺炎表现,这些患者往往容易被忽视,但同样具有传染性。

(二)普通型症状

多数患者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发热是较为常见的症状之一,体温可高达38℃甚至更高,干咳一般无痰或痰量极少,乏力症状会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导致身体虚弱、容易疲劳,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鼻塞、流涕、咽痛、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结膜炎、肌痛和腹泻等症状。

(三)重型和危重型症状

在病情进展过程中,一些患者可能发展为重型或危重型,重型患者多在发病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和(或)低氧血症,严重者可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危重型患者病情极其凶险,死亡率较高。

不同年龄段和基础疾病状态的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也有所不同,老年人、患有慢性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性肺部疾病等)的人群更容易发展为重症患者,预后相对较差。

病毒的检测方法

(一)核酸检测

这是目前最常用的检测方法之一,通过采集患者的鼻咽拭子、口咽拭子、痰液、支气管灌洗液等样本,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样本中是否存在新型冠状病毒的核酸,如果检测结果为阳性,则表明患者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但也存在一定的假阴性和假阳性情况,这可能与样本采集的质量、检测试剂的性能以及病毒在体内的载量等因素有关。

(二)抗体检测

包括IgM和IgG抗体检测,IgM抗体一般在感染后3 - 5天开始出现,是早期感染的重要指标,IgG抗体则在感染后7 - 10天开始出现,其水平会随着时间逐渐升高,在感染后的几周甚至几个月内仍可检测到,抗体检测可以用于辅助诊断,尤其是在核酸检测阴性但临床高度怀疑感染的情况下,以及评估患者的免疫状态和康复情况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三)抗原检测

抗原检测是一种快速检测方法,一般15 - 30分钟即可出结果,它通过检测病毒表面的特定抗原蛋白来判断是否感染,抗原检测的优点是操作简便、快速,适合在基层医疗机构、社区等进行大规模的筛查,但与核酸检测相比,抗原检测的灵敏度相对较低,对于病毒载量较低的早期感染或无症状感染者,可能会出现漏检的情况。

预防与控制措施

(一)个人防护措施

  1. 佩戴口罩:在公共场所、人员密集场所等,正确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可以有效阻挡飞沫和部分气溶胶,减少感染风险,口罩要完全覆盖口鼻,确保贴合面部,避免漏气。
  2. 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按照七步洗手法,用流动水洗手至少20秒,在接触公共物品后、饭前便后、咳嗽打喷嚏后等都要及时洗手,去除手上可能沾染的病毒。
  3. 保持社交距离:与他人保持至少1米以上的社交距离,避免近距离接触有呼吸道症状的人员,在公共场所要注意分散就座,避免拥挤。
  4. 注意个人卫生:不随地吐痰,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肘部捂住口鼻,避免用未清洁的手触摸口鼻眼。

(二)公共场所防控措施

  1. 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开窗通风,尤其是在办公室、教室、商场等人员密集的场所,对于通风不良的空间,可以使用机械通风设备或空气净化器来改善空气质量。
  2. 清洁消毒:对公共场所的物体表面,如门把手、电梯按钮、扶手等高频接触部位,要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可使用含氯消毒剂、75%酒精等进行擦拭或喷洒消毒。
  3. 体温检测与健康监测:在公共场所入口处设置体温检测点,对进入人员进行体温检测,要加强对工作人员和顾客的健康监测,一旦发现有发热、咳嗽等症状的人员,要及时采取隔离措施并引导就医。

(三)疫情防控的社会层面措施

  1. 疫情监测与报告:建立健全的疫情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和报告疫情,医疗机构要严格执行传染病报告制度,一旦发现疑似或确诊病例,要在规定时间内上报相关部门。
  2. 隔离与治疗:对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要及时进行隔离治疗,防止病毒的进一步传播,要做好密切接触者的追踪和管理,对密切接触者进行集中隔离医学观察,观察期间进行核酸检测等健康监测。
  3. 疫苗接种:接种新冠疫苗是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最有效的措施之一,通过大规模的疫苗接种,可以提高人群的免疫力,形成群体免疫屏障,有效降低病毒的传播风险,全球已经研发出多种新冠疫苗,包括灭活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mRNA疫苗等,不同类型的疫苗在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都经过了严格的临床试验验证。

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对全球公共卫生安全产生重大影响的病毒,通过对其全面的了解,包括病毒的特性、传播途径、症状表现、检测方法以及预防控制措施等方面,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疫情,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同时也为全球抗击疫情的科学研究和防控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对新型冠状病毒的认识也将更加全面和准确,从而为最终战胜疫情奠定坚实的基础。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源始网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0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