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小故事,真理的味道有点甜
在波澜壮阔的中国共产党历史长河中,有许多感人至深、发人深省的小故事,它们如璀璨星辰,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我要讲述的这个故事,虽已历经岁月,但其中蕴含的精神力量,却始终熠熠生辉,它就是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时“真理的味道有点甜”的故事。
那是在1920年的春夜,浙江义乌分水塘村一间久未修葺的柴屋里,一个年轻人正全神贯注地伏案工作,他就是陈望道,受陈独秀所托,承担起翻译《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的重任。
柴屋条件简陋,仅有一张板桌、几条长凳和一盏昏黄的油灯,但这些丝毫没有影响陈望道的专注,他深知这项工作的重大意义,这是要将马克思主义的伟大真理传播到中国的土地上,为无数在黑暗中摸索的中国人点亮一盏明灯。
翻译工作异常艰辛,《共产党宣言》内容博大精深,许多词汇和语句在当时的中文语境中都没有现成的对应表述,陈望道查阅了大量资料,反复推敲每一个字词,力求准确传达原著的精髓。
为了不受干扰,陈望道的母亲特意为他送来热气腾腾的粽子和一碟红糖,让他边吃边译,沉浸在翻译工作中的陈望道,接过粽子,眼睛却始终没有离开书本,他下意识地把粽子往墨汁里一蘸,就送进了嘴里,还随口说道:“够甜,够甜的了!”
母亲在屋外听到,还以为儿子吃得满意,心中甚喜,等到陈望道翻译完一小节,起身活动时,母亲才发现他满嘴乌黑,而那碟红糖却原封未动,原来,陈望道竟把墨汁当成了红糖,蘸着吃了许久,自己却浑然不觉。
这看似有趣的一幕,背后却是陈望道对真理的极度痴迷和全身心的投入,在他心中,真理的魅力远远超过了食物的味道,这种对信仰的执着追求,对工作的高度专注,正是那个时代无数先进知识分子的真实写照。
《共产党宣言》的中文全译本出版后,犹如一声惊雷,在中华大地炸响,它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为无数渴望改变中国命运的仁人志士指明了方向,许多青年学生正是通过阅读《共产党宣言》,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成为了推动中国社会变革的中坚力量。
从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信仰的力量是何等强大,正是因为有无数像陈望道这样怀揣着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愿意为传播真理、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不懈奋斗的人,中国共产党才能在艰难困苦中不断发展壮大。
在今天,虽然时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真理的味道有点甜”所蕴含的精神依然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它提醒着我们,无论面对怎样的诱惑和困难,都要坚守自己的信仰和理想,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要保持专注和执着,不被外界的干扰所左右。
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来说,这个故事更是一种鞭策,我们要时刻牢记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像陈望道一样,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不畏艰难,不怕吃苦,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我们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更需要从党史中汲取力量,传承和弘扬先辈们的精神。
对于广大青年而言,陈望道的故事也是一盏明灯,它激励着青年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努力奋斗,在追求个人梦想的过程中,要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让青春在为祖国和人民的奉献中焕发出绚丽的光彩。
回顾党史,像这样感人的小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它们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承载着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每一个故事都在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每一个故事都在传递着一种伟大的精神力量。
让我们铭记这些党史小故事,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沿着先辈们开辟的道路,奋勇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因为,真理的味道,真的有点甜,它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在追求光明和进步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