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个简短党史小故事,映照百年辉煌征程
在波澜壮阔的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长河中,有无数闪耀着智慧、勇气与信仰光芒的故事,这些故事或感人至深,或发人深省,它们如璀璨星辰,点缀着党史的浩瀚夜空,见证着党带领人民走过的艰难险阻与辉煌成就,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十个简短却意义非凡的党史小故事,从中汲取奋进的力量。
一根灯芯的故事
在井冈山斗争时期,由于敌人的封锁,物资极度匮乏,尤其是食盐、药品、灯油等更是稀缺,当时,红军对灯油的使用有着严格规定,连以上单位晚上办公才可以点三根灯芯,营部留两根,连部和班排晚上开会或者有特殊情况才能点一根灯芯,其余时间禁止点灯,毛泽东身为党和红军的主要领导人,始终以身作则,坚持只用一根灯芯办公,在那昏暗的灯光下,他常常伏案疾书,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光辉著作,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一根小小的灯芯,不仅体现了红军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更展现出共产党人在困境中坚定信念、不懈探索的伟大精神,正是凭借着这种精神,党带领红军在艰苦的环境中不断发展壮大,为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半条被子的故事
1934年11月,红军长征路过湖南汝城县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看到徐解秀家连一床像样的被子都没有,只有一块烂棉絮,临走时,她们把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徐解秀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半条被子的故事,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风雨同舟、生死与共的鱼水深情,这种深厚的情谊,是党取得革命胜利的力量源泉,也是党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的初心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新时代,我们更要传承和弘扬这种精神,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不断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军需处长的故事
长征途中,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似乎要吞掉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将军早把他的马让给了重伤员,他率领战士们向前挺进,在冰雪中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路,等待着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将军思索着,忽然,他发现前面有一个人被冻死了,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忽然他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道:“叫军需处长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呼啸的狂风淹没了将军的话音,没有人回答他,也没有人走开,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两腮的肌肉抖动着,这时候,有人小声告诉将军:“他就是军需处长……”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他深深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敬了一个军礼,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军需处长将自己的棉衣让给了战友,自己却被严寒夺去了生命,他用生命诠释了共产党人的无私奉献精神,这种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在为人民服务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小萝卜头的故事
小萝卜头原名宋振中,八个月的时候,就随父母被带进监狱,由于终年住在阴暗、潮湿的牢房里,八九岁却只有四五岁孩子那么高,成了一个大头细身子、面黄肌瘦的孩子,难友们都疼爱地叫他“小萝卜头”,在监狱的几年中,小萝卜头一直帮助狱中的党组织做秘密工作,他经常在牢房之间传递信息,为狱中的同志通风报信,他还帮助大人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为狱中的同志送饭、送水等,小萝卜头非常渴望学习,在黄以声将军的帮助下,他在狱中刻苦学习文化知识,在1949年9月6日,小萝卜头和他的父母同时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于重庆戴公祠,年仅8岁,小萝卜头短暂而英勇的一生,展现了在残酷环境下,共产党人后代坚定的革命信念和不屈的斗争精神,他是中国年龄最小的烈士,他的事迹永远值得我们铭记。
周恩来的十条家训
周恩来对亲属要求严格,定下了十条家训:一、晚辈不准丢下工作专程进京看望他,只能在出差路过时才可以去看看;二、外地亲属进京看望他,一律住国务院招待所,住宿费由他支付;三、一律到国务院机关食堂排队就餐,有工作的自付伙食费,没工作的由他代付;四、看戏以家属身份买票入场,不得享用招待券;五、不许请客送礼;六、不许动用公车;七、凡个人生活中自己能做的事,不要别人代劳,自我服务;八、生活要艰苦朴素;九、在任何场合都不要说出与他的关系,不要炫耀自己;十、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这十条家训,充分体现了周恩来清正廉洁、大公无私的高尚品德,也为全党树立了良好的家风典范,在新时代,我们要学习和传承这种优良家风,以良好的家风带动党风政风民风的好转。
陈树湘断肠明志的故事
1934年11月下旬,湘江战役打响,陈树湘率领红三十四师担负全军后卫,同十几倍于己的敌人殊死激战四天五夜,成功完成任务,但在率部突围时,陈树湘腹部中弹,身负重伤,不幸被俘,在被押送长沙的途中,他趁敌不备,忍着剧痛,从伤口处掏出肠子,用力绞断,壮烈牺牲,年仅29岁,陈树湘用生命践行了“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誓言,他的英勇事迹和坚定信念,彰显了共产党人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大无畏精神,激励着无数后来人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奋勇拼搏。
黄克功案件
1937年10月,在延安发生了一起震惊一时的黄克功案件,黄克功是红军中的一位旅长,参加过井冈山斗争和长征,立过战功,但他因逼婚未遂,在延河畔枪杀了陕北公学女学员刘茜,案件发生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有人认为黄克功是有功之臣,应该从轻处理;也有人认为应该依法严惩,以维护法律的尊严,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决定依法对黄克功处以死刑,毛泽东在给审判长雷经天的信中指出:“正因为黄克功不同于一个普通人,正因为他是一个多年的共产党员,是一个多年的红军,所以不能不这样办,共产党与红军,对于自己的党员与红军成员不能不执行比较一般平民更加严格的纪律。”黄克功案件的公正处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维护法治尊严的决心,树立了党和红军的良好形象,也为根据地的法治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张思德烧炭的故事
张思德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典范,1944年9月5日,他带领战士们在陕北安塞县执行烧炭任务时,即将挖成的窑洞突然塌方,他奋力把战友推出洞去,自己却被埋在窑洞,牺牲时年仅29岁,张思德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用生命践行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同年9月8日,毛泽东在张思德的追悼会上发表了《为人民服务》的演讲,高度赞扬了张思德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精神,“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张思德的精神从此成为了共产党人的一面旗帜,激励着无数人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伟大事业中。
毛岸英抗美援朝捐躯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毛岸英作为第一批入朝参战的志愿军战士,奔赴前线,在志愿军司令部,他担任俄语翻译和秘书工作,积极参与作战会议等各项工作,1950年11月25日上午,美空军轰炸机向志愿军司令部投下了几十枚凝固汽油弹,正在作战室紧张工作的毛岸英壮烈牺牲,年仅28岁,毛岸英作为毛泽东的长子,主动请缨奔赴抗美援朝战场,为了保家卫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的英勇牺牲,体现了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和无私奉献精神,也彰显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了正义和和平不畏强敌、英勇奋战的伟大精神。
这十个简短的党史小故事,只是百年党史中的冰山一角,但它们却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伟大精神和崇高品格,从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到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再到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在新的历史征程上,我们要铭记这些党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