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于混沌中寻本真—柴静看见读后感

09-25 7阅读 0评论

在信息如洪流般奔涌的时代,我们每日被大量的资讯裹挟,却常常陷入一种“看见却未洞察,知晓却未理解”的状态,柴静的《看见》,宛如一面澄澈的镜子,映照出世间百态,更引领着读者深入探寻表象之下的真实与人性的幽微之处,在我心中激起层层涟漪,引发诸多思考。

翻开《看见》,最初吸引我的是柴静那细腻而冷静的笔触,她以一名记者的视角,将自己在十年央视职业生涯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娓娓道来,书中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却有着直击人心的力量,她的文字,如同一位挚友在与你促膝长谈,质朴而真诚,让读者能够毫无阻碍地走进她的世界,去感受那些或震撼、或温暖、或沉重的瞬间。

看见,于混沌中寻本真—柴静看见读后感

书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关于“非典”的章节,柴静和她的同事们在疫情最肆虐的时候,毅然决然地深入抗疫一线,在那个充满未知恐惧的环境中,他们直面生死,记录下了医护人员的坚守、患者的挣扎以及社会各界在灾难面前的百态,柴静写道:“人们在强大的力量面前总是选择服从,如果今天我们放弃抗争,明天我们就会放弃更多的权利。”在非典的阴霾下,她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与脆弱,也看到了社会体制在应对重大危机时的种种问题,这让我不禁反思,在灾难面前,我们究竟应该如何保持冷静与理性,如何坚守自己的信念和责任,我们常常只看到灾难带来的破坏,却忽略了在灾难中人性所绽放出的光芒以及从中暴露的社会问题,柴静的记录,让我们真正“看见”了非典背后的全貌,而不仅仅是新闻报道中的数字和表象。

另一个令我动容的故事是关于山西的环境污染问题,柴静深入山西农村,亲眼目睹了环境污染给当地百姓生活带来的巨大灾难,那些被污染的河流、土地,那些因为污染而身患重病的村民,让她深感痛心,她通过深入调查和采访,揭示了在经济发展的背后,一些地方对环境的漠视和破坏,她的报道不仅仅是对污染现象的曝光,更是对发展理念的深刻反思,这让我意识到,我们在追求物质进步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不能以牺牲后代的福祉为代价,我们需要“看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需要重新审视我们的发展模式。

在《看见》中,柴静还关注了许多弱势群体,她采访同性恋者、吸毒者、家暴受害者等,试图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去理解他们的痛苦与挣扎,她以一种平等、尊重的态度对待每一个采访对象,没有居高临下的怜悯,只有感同身受的共情,她写道:“我们对于一件事情知道的越少,就越容易形成判断,而且是越容易形成强烈的单纯判断。”这句话让我深刻认识到,在面对那些与我们生活轨迹不同的人群时,我们常常因为缺乏了解而产生误解和偏见,柴静通过她的努力,让我们“看见”了这些被边缘化的群体,也让我们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都值得被尊重和理解。

柴静在书中也讲述了自己的成长历程,从一个初出茅庐的记者到逐渐成熟、能够独当一面,她在采访和报道中不断地反思和成长,她曾经因为经验不足而犯下错误,但她没有逃避,而是勇敢地面对,从中吸取教训,她的成长经历让我明白,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我们都需要不断地反思自己,勇于承认错误,才能不断进步,我们不能只看到成功的光鲜,更要“看见”成功背后的努力、挫折和成长。

《看见》不仅仅是柴静个人的采访手记,更是一部社会的记录史,它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社会在过去几十年间的变迁,看到了在时代洪流中个体的命运起伏,它让我们明白,“看见”不仅仅是用眼睛去看,更是用心灵去感受,用头脑去思考,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接收着大量的信息,但很多时候我们只是浅尝辄止,没有真正去深入探究,柴静教会我们,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要对身边的世界保持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思考力。

《看见》也让我对记者这个职业有了更深的敬意,记者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者,更是社会的观察者、记录者和推动者,他们肩负着揭示真相、关注民生、推动社会进步的责任,柴静用她的行动诠释了一名优秀记者的担当和使命,她让我们看到,记者可以通过自己的报道,为那些无声的群体发声,为社会的公平正义贡献自己的力量。

读完《看见》,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和周围的世界,让我更加珍惜“看见”的机会,也让我更加坚定地去追求真实和真理,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希望自己能够像柴静一样,用一双敏锐的眼睛去观察,用一颗善良的心去感受,用一份执着的精神去思考,真正做到“看见”生活中的美好与丑恶,理解人性的复杂与多样,为这个世界的美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看见》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让我在混沌的世界中寻找到本真的方向。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源始网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7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