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教案设计,在文字中探寻深沉父爱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目标
- 学生能够正确读写并理解文中“狼藉、赋闲、蹒跚、颓唐、触目伤怀”等重点字词。
- 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 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体会文章精巧的构思。
-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以及对文本的解读能力。
- 引导学生品味文章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学习从平凡小事中发现和感悟真情的写作手法。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体会文中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理解父子之间的真挚情感,引发学生对父母亲情的思考。
- 培养学生感恩父母、关爱他人的情感,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
- 体会文章中父亲对儿子的深情,感受父子之间的真挚情感。
- 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特征进行细致描写的方法,尤其是对“背影”的描写。
- 品味文章朴实自然而又充满深情的语言。
- 教学难点
- 理解父亲的“背影”所蕴含的复杂情感和深刻意义。
- 引导学生将文本中的情感体验转化为生活中的感恩行动,真正理解父母之爱。
教学方法
- 朗读感悟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初步感受文章的情感基调,在朗读中体会情感的变化。
- 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深入分析文章的内容、人物形象和写作特色,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 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情境,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引发情感共鸣,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音频和视频资料,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 播放歌曲《父亲》,同时展示一些生活中父亲与孩子相处的温馨图片。
- 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在你们的生活中,父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有没有哪一个瞬间,父亲的举动让你特别感动?”邀请几位学生分享自己与父亲的小故事。
- 教师总结:父亲的爱或许不像母亲的爱那样细腻直白,但往往深沉而厚重,我们将走进朱自清的《背影》,去感受他笔下父亲那令人动容的爱。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3分钟)
- 简要介绍作者朱自清:朱自清,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代表作有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
- 介绍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25年10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1917年冬,作者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原任徐州榷运局长,被解职,文中的“祸不单行”正是指这两件事,作者当时在北大哲学系读书,得知祖母去世后,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惜别。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 教师富有感情地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在听读过程中注意字音、停顿和语气,同时思考: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出文中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
- 检查字词学习情况:
- 出示重点字词,指名学生认读,纠正读音。
- 解释“狼藉、赋闲、蹒跚、颓唐、触目伤怀”等词语的含义,可结合语境或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
学生思考后回答文章主要内容及段落划分,教师引导总结:
- 文章主要写了作者与父亲在浦口分别时,父亲为他送站、买橘子的情景,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情以及儿子对父亲的思念。
-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开篇点题,引出对往事的回忆;第二部分(第2 - 6段),叙述往事,重点描写父亲的“背影”;第三部分(第7段),写别后对父亲的思念。
(四)精读课文,深入探究(20分钟)
- 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文中一共写了几次“背影”?哪一次写得最详细?
- 学生回答后,明确:文中一共写了四次“背影”。
- 第一次是在文章开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里点题,引出下文对父亲背影的回忆,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 第二次是父亲在车站为“我”送站时,“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是父亲在忙着照看行李、和脚夫讲价钱、送“我”上车、为“我”拣定座位等一系列活动后的背影,体现了父亲对“我”的关怀。
- 第三次是父亲为“我”买橘子时的“背影”,这是最详细的一次描写,也是文章的重点。
- 第四次是在文章结尾,“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这里的“背影”令作者伤感,表现出作者对父亲的不舍和牵挂。
重点研读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
- 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父亲买橘子时“背影”的段落(第6段),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父亲的“背影”的?
- 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作者从外貌、动作等方面进行描写,外貌上,“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朴素的穿着体现出父亲的朴实;动作上,“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些动作描写生动地展现了父亲买橘子的艰难,也突出了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 提问:作者此时为什么会“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被父亲的爱所感动的心情。
探讨父亲的语言:让学生找出父亲在送站过程中说的几句话,分析这些语言有什么特点,表现了父亲怎样的情感。
- “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表现出父亲在家庭遭遇变故时的坚强,同时也在安慰儿子。
- “不要紧,他们去不好!”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不放心,觉得只有自己去送才安心。
- “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简单的话语,却充满了对儿子的关爱。
(五)合作探究,体会情感(15分钟)
-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 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父亲是一个生活艰难、境遇颓唐但关爱儿子的人,从家庭变故后父亲的处境可以看出他生活艰难、境遇颓唐;而从他送站时的种种举动,如照看行李、讲价钱、拣座位、为“我”买橘子等,都能体现出他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爱。
-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对父亲的情感有怎样的变化?
- 开始时,作者对父亲的一些行为如“迂”等有些不理解,甚至觉得厌烦;随着情节的发展,尤其是看到父亲买橘子的“背影”时,作者被深深感动,理解了父亲的爱;到文章结尾,作者对父亲充满了思念和愧疚之情。
联系生活实际,组织学生讨论:在我们的生活中,父母的爱往往也是体现在一些平凡的小事中,说一说你感受到的父母之爱。
(六)品味语言,学习写法(10分钟)
请学生找出文中自己认为最感人、最能体现父子深情的语句,进行赏析。
-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这段文字平实而感人,写出了父亲晚年的凄凉和内心的苦闷,也让我们更加理解父亲对儿子的爱。
- 教师引导学生从词语运用、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角度进行赏析,体会文章语言朴实自然而又饱含深情的特点。
总结本文的写作特色:
- 抓住人物特征进行细致描写,尤其是对“背影”的描写,使父亲的形象生动感人。
- 选材典型,以小见大,通过父亲送站、买橘子等平凡小事,表现出父子之间的深厚情感。
- 语言朴实无华,却充满真情实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七)课堂小结(5分钟)
- 请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说一说自己的收获。
- 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背影》,感受到了朱自清笔下父亲那深沉而伟大的爱,也学习了文章的写作特色,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用心去感受父母的爱,理解他们的付出,并学会感恩。
(八)布置作业(2分钟)
- 背诵文中描写父亲买橘子时“背影”的段落。
- 以“父亲(母亲)的爱”为话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要求写出真情实感。
教学资源
- 多媒体课件,包含作者介绍、背景资料、课文朗读音频、相关图片等。
- 印发相关的补充阅读材料,如朱自清的其他散文作品片段等。
教学板书设计
背影 朱自清
四次“背影”
- 开头点题(思念)
- 车站送站(关怀)
- 买橘背影(感动)——详
- 混入人群(不舍)
父亲形象
- 生活艰难、境遇颓唐
- 关爱儿子
写作特色
- 细致描写
- 选材典型
- 语言朴实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文章中父亲的形象和父子之间的情感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通过朗读、讨论等活动,积极参与课堂,但在引导学生将文本情感与生活实际联系时,部分学生的感悟还不够深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表达,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写作能力,在时间把控上还可以更加精准,使各个教学环节更加紧凑、高效。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源始网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