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化与异化,翻译世界的平衡木艺术

09-28 12阅读 0评论

在翻译的广阔天地中,归化与异化恰似天平的两端,左右着翻译的策略与走向,深刻影响着译文的风格、效果以及文化传播的深度与广度,它们既相互对立,又彼此依存,犹如一场微妙的平衡木艺术,考验着译者的智慧与才情。

归化翻译,是一种以目标语读者为导向的翻译策略,它试图将源语文化元素转化为目标语读者所熟悉的表达方式,使译文更贴近目标语的文化习惯和语言规范,这种策略就像是一位贴心的导游,领着目标语读者在熟悉的文化环境中领略异域风情,在翻译莎士比亚作品时,将一些古英语词汇和表达方式转化为现代英语读者易于理解的形式,像“thou”(你)翻译为“you”,“hath”(有)翻译为“has”,让现代英语读者能够轻松地理解文本的含义,这种归化处理使得经典作品能够跨越时空,在当代读者中保持鲜活的生命力。

归化与异化,翻译世界的平衡木艺术

从文化传播的角度看,归化翻译有助于减少目标语读者对陌生文化的抵触情绪,当源语文化中的独特元素以目标语读者熟悉的方式呈现时,他们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文本所传达的信息,将中国的“饺子”翻译为“dumpling”,“月饼”翻译为“mooncake”,这些翻译方式将中国特色食品与西方读者所熟知的食物类型或概念联系起来,降低了理解门槛,促进了中国饮食文化在西方世界的传播,归化翻译也并非完美无缺,过度的归化可能会导致源语文化特色的流失,使译文失去原汁原味的异域风情,当我们将源语文化的独特之处削足适履地塞进目标语文化的框架中时,就如同给一幅绚丽的画作蒙上了一层薄纱,使其光彩大打折扣。

与归化相对的是异化翻译,异化翻译强调保留源语文化的特色,尽可能地让目标语读者感受到源语文化的陌生感和独特性,它像是一位勇敢的探险者,带领目标语读者深入到源语文化的腹地,去领略那些未经雕琢的异域风光,在翻译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红楼梦》时,译者杨宪益和戴乃迭采用了大量的异化翻译策略,他们将“怡红院”直译为“Happy Red Court”,“潇湘馆”译为“Bamboo Lodge”,这些翻译保留了原著中富有中国文化内涵的名称,让西方读者能够直接接触到中国传统建筑和园林文化的独特命名方式。

异化翻译对于促进文化的多元性和丰富性具有重要意义,它为目标语读者打开了一扇了解不同文化的窗口,使他们能够感受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通过异化翻译,源语文化中的独特概念、习俗和价值观得以原汁原味地呈现,有助于打破文化之间的隔阂,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异化翻译也面临着挑战,由于源语文化与目标语文化存在较大差异,一些过于陌生的表达方式可能会给目标语读者带来理解上的困难,将中国的“阴阳”“五行”等概念直接音译为“Yin - Yang”“Wu Xing”,对于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西方读者来说,可能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理解其含义。

在实际的翻译实践中,归化与异化并非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需要根据具体的翻译目的、文本类型和读者群体等因素进行灵活运用,对于一些面向大众的通俗文学作品或商业宣传文本,为了追求译文的流畅性和可读性,归化翻译可能更为合适,电影名称的翻译往往采用归化策略,将《The Lion King》译为《狮子王》,简单明了且符合中文读者的语言习惯,而对于学术著作、文学经典等强调文化内涵传递的文本,异化翻译则更能保留其文化价值。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日益频繁,归化与异化的界限也在逐渐模糊,一些原本属于源语文化的独特表达方式,经过长期的传播和使用,逐渐被目标语文化所接受和吸纳,成为了目标语中的一部分。“功夫”(Kung - fu)、“风水”(Feng - shui)等词汇,最初是通过异化翻译进入英语世界,如今已被英语读者广泛接受和使用,甚至成为了英语词汇的一部分。

归化与异化如同翻译世界中的一对孪生姐妹,各自有着独特的魅力和价值,它们在翻译的舞台上相互映衬,共同演绎着文化交流与传播的精彩篇章,译者需要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巧妙的平衡,既不能让源语文化在归化中迷失自我,也不能让目标语读者在异化的陌生感中望而却步,才能通过翻译这座桥梁,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欣赏、相互理解,让世界文化的百花园更加绚烂多彩,在未来的翻译实践中,随着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化和翻译技术的不断进步,归化与异化这对翻译策略也将不断发展和演变,为文化的传播和交流贡献更多的智慧与力量。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源始网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2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