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山河锦绣,时代新章
在广袤的华夏大地上,“美丽中国”犹如一幅徐徐展开的宏大画卷,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的梦想与追求,凝聚着亿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不仅是自然生态的山清水秀,更是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维度的和谐繁荣,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与壮丽愿景。
从远古走来,中华民族就与这片土地结下了深厚的情缘,我们的祖先在山河间辛勤耕耘,创造了灿烂的农耕文明,留下了无数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那江南水乡的小桥流水、西北大漠的孤烟落日、中原大地的沃野千里、东北林海的银装素裹,无一不是大自然对这片土地的慷慨馈赠,也构成了美丽中国最初的模样。
在历史的进程中,尤其是近代以来,工业文明的浪潮汹涌而至,在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我们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曾经清澈的河流变得污浊,蔚蓝的天空被雾霾笼罩,茂密的森林逐渐稀疏,美丽中国的容颜一度蒙尘,但觉醒的中华民族并没有坐视不管,而是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开启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生态环境保卫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美丽中国”被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生态文明”写入宪法,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从塞罕坝人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将昔日的荒原变成绿色林海,到浙江安吉余村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现从“卖石头”到“卖风景”的华丽转身;从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抉择,到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一系列前所未有的举措,让美丽中国的建设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当我们漫步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处处都能感受到生态环境的显著变化,在城市中,越来越多的公园绿地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新能源汽车穿梭在大街小巷;在乡村,青山绿水间的农家乐、民宿生意红火,生态养殖、有机种植等绿色产业蓬勃发展,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曾经消失的珍稀动物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曾经干涸的河流重新焕发生机,美丽中国正以崭新的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
但美丽中国的内涵远不止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它还是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是社会的公平正义,是文化的繁荣昌盛,在经济领域,我们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循环经济,让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得益彰,高新技术产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为美丽中国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在社会层面,我们致力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让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到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城乡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为美丽中国的建设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美丽中国的建设离不开文化的滋养,我们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古老的文化遗产重焕生机,故宫、敦煌等文化瑰宝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传统节日、民俗活动等承载着民族记忆的文化元素重新走进人们的生活,我们也积极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推动文化创新,让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展望未来,美丽中国的蓝图更加令人憧憬,到2035年,生态环境质量将实现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美丽中国将全面建成,那时,我们的祖国将是一幅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经济更繁荣、社会更和谐、文化更灿烂的壮美画卷。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是美丽中国建设的见证者、参与者,更是未来的主力军,我们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践行低碳生活,爱护环境;我们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我们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看到一个更加美丽、更加自信的中国。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在美丽中国的建设征程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颗璀璨的星辰,都能为这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增添一份光彩,让我们携手共进,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建设美丽中国而努力拼搏,共同创造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