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则运算教案,构建数学运算基础的有效路径

10-01 13阅读 0评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 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意义,清晰掌握每种运算的运算符号、运算规则和运算顺序。
  • 熟练运用四则运算的方法进行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四则运算,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和速度。
  • 能够运用四则运算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四则运算教案,构建数学运算基础的有效路径

  • 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数学思维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激发学生对数学运算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
  • 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 深入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运算顺序。
  • 熟练掌握四则运算的计算方法,能够准确进行计算。
  • 学会运用四则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1. 教学难点
  • 理解四则运算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在解决复杂问题时灵活运用这些关系。
  • 能够正确处理四则运算中不同类型数(整数、小数、分数)的运算,以及运算顺序的正确应用。

教学方法

  1. 讲授法:通过清晰、准确的语言向学生讲解四则运算的概念、意义、规则和运算顺序等基础知识,让学生对四则运算有初步的系统认识。
  2. 演示法: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具等直观手段,演示四则运算的过程,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运算的原理和方法。
  3. 练习法:设计多样化的练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的四则运算知识,提高计算能力和解题能力。
  4. 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10分钟)

创设情境

  • 播放一段超市购物的视频,视频中展示顾客购买多种商品以及收银员计算总价的场景。
  • 提问学生:在这个购物场景中,我们看到了哪些与数学有关的活动?(学生可能回答计算商品的总价、找零等)
  • 引导学生思考:计算商品总价时需要用到什么运算?(加法)找零时又可能用到什么运算?(减法)从而引出四则运算的话题。

揭示课题

  • 教师板书课题“四则运算”,并向学生解释四则运算包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这四种基本运算。

(二)新授

加法和减法(20分钟)

  • 加法的意义和运算
  • 出示教材中的主题图:3个小朋友在折小星星,小红折了12个,小丽折了13个,小美折了15个。
  • 提问:要求他们三人一共折了多少个小星星,应该怎么计算?(学生回答用加法计算,列式为12 + 13 + 15)
  •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加法的意义: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12 + 13 + 15的结果,并请一名学生上台板演。
  • 减法的意义和运算
  • 接着提问:如果已知三人一共折了40个小星星,小红和小丽一共折了25个,那么小美折了多少个?(学生回答用减法计算,列式为40 - 25)
  •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减法的意义: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 让学生计算40 - 25的结果,并说一说减法运算中各部分的名称(被减数、减数、差)。
  • 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加法和减法之间有什么关系?
  • 小组代表发言后,教师总结:加法中的和相当于减法中的被减数,加法中的加数相当于减法中的减数或差,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乘法和除法(25分钟)

  • 乘法的意义和运算
  • 出示情境:学校举行运动会,每个班派出6名同学参加跳绳比赛,一共有5个班。
  • 提问:求参加跳绳比赛的同学一共有多少人,应该怎么计算?(学生可能回答用加法6 + 6 + 6 + 6 + 6,也可能回答用乘法6×5)
  •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 让学生说一说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因数、积),并计算6×5的结果。
  • 除法的意义和运算
  • 接着提问:如果已知一共有30名同学参加跳绳比赛,平均分成5个班,每个班有几名同学参加?(学生回答用除法计算,列式为30÷5)
  •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 让学生计算30÷5的结果,并说一说除法运算中各部分的名称(被除数、除数、商)。
  • 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乘法和除法之间有什么关系?
  • 小组代表发言后,教师总结:乘法中的积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乘法中的因数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或商,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三)运算顺序(25分钟)

出示不同类型的算式

  •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以下算式:
  • ① 12 + 13 - 10
  • ② 25 - 12 + 8
  • ③ 3×6÷2
  • ④ 18÷3×4
  • ⑤ 12 + 3×5
  • ⑥ 25 - 4×3
  • ⑦ (12 + 13)×4
  • ⑧ 24÷(3 + 5)

分组计算与讨论

  •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计算其中的几个算式,并思考这些算式的运算顺序有什么特点。
  • 小组活动结束后,各小组派代表汇报计算结果和运算顺序。

总结运算顺序

  •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总结:
  •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如①②③④)
  •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如⑤⑥)
  • 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如⑦⑧)

(四)巩固练习(20分钟)

基础练习

  • 出示一些简单的四则运算练习题,如:
  • 32 + 18 - 25 =
  • 48÷6×3 =
  • 15 + 2×8 =
  • 30 - 4×5 =
  •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答案。

拓展练习

  • 出示一些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 某工厂有3个车间,每个车间有20名工人,工厂计划给每个工人发放5套工作服,一共需要准备多少套工作服?
  • 水果店运来苹果120千克,运来的香蕉比苹果少30千克,运来的橘子是香蕉的2倍,运来橘子多少千克?
  • 让学生分组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独立列式计算,最后小组内交流答案。

(五)课堂小结(5分钟)

  1. 教师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有哪些收获?
  2. 学生自由发言,回顾四则运算的意义、运算顺序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等内容。
  3.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和补充,强调四则运算在数学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5分钟)

  1. 书面作业:教材课后练习题中的相关题目,包括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
  2. 实践作业:让学生回家后记录一次家庭购物的情况,计算所购商品的总价、找零等,并列出相应的四则运算算式。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

加法: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 例:12 + 13 + 15 = 40

减法: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 例:40 - 25 = 15
  • 加减法关系: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乘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 例:6×5 = 30

除法: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 例:30÷5 = 6
  • 乘除法关系: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运算顺序

  • 没有括号:只有加、减或只有乘、除,从左往右;既有乘、除又有加、减,先乘除后加减。
  • 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

教学反思

在本次四则运算的教学中,通过创设生动的生活情境导入新课,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新授环节,利用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运算顺序,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练习,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部分学生在计算过程中仍然容易出现粗心大意的错误,如看错数字、弄错运算顺序等;在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时,一些学生不能准确地分析数量关系,列出正确的算式,针对这些问题,在后续的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计算习惯的培养,增加一些针对性的练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关注学习困难的学生,给予他们更多的指导和帮助,确保全体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取得进步。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源始网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3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