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教学设计,引领学生踏上长征精神之旅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七律·长征》;准确认读并理解“逶迤”“磅礴”“岷山”等生字词;体会诗歌高度凝炼、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的语言特点。
-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气势;借助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方式,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红军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以及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红军长征这一伟大历史事件的崇敬之情,传承和弘扬长征精神,培养学生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红军长征的艰难困苦和红军战士的革命精神;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领悟长征精神的内涵并能将其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教学方法
- 朗读感悟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和情感,逐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 情境教学法: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长征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受长征的艰难,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 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诗句的含义和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探究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 播放一段红军长征的影视片段,如飞夺泸定桥、过雪山草地等激烈或艰苦的场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他们对长征的好奇。
- 教师提问:“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就是红军长征中的一些画面,那你们对长征了解多少呢?谁能说一说你知道的长征故事?”鼓励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所了解的长征相关内容。
- 教师总结学生的发言,引出课题:“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不朽的丰碑,是中华民族的英雄史诗,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长征的诗歌——毛泽东的《七律·长征》。”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0分钟)
- 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字音的准确、停顿的恰当以及朗读的节奏和语气。
-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教师巡视,纠正学生的读音错误。
- 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进行评价,重点从字音、停顿等方面评价。
- 全班齐读,要求读得整齐、响亮。
- 引导学生思考:“读了这首诗,你对长征有了怎样的初步印象?”鼓励学生用简单的词语或句子表达自己的感受,如“艰难”“伟大”等。
(三)学习生字词(10分钟)
- 出示生字词:逶迤、磅礴、岷山、等闲、腾细浪、走泥丸等,指名学生认读,正音。
- 运用多种方法理解字词的意思,通过图片展示“逶迤”的山脉形态,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其曲折连绵的特点;结合语境和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等闲”表示平常、寻常的意思;通过做动作、比喻等方式理解“腾细浪”“走泥丸”,体会红军把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山视为渺小的细浪和泥丸,凸显红军的豪迈气概。
- 学生在练习本上书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强调书写的规范和美观,重点指导“迤”“磅”“岷”等较难写的字。
(四)深入研读,理解诗意与情感(20分钟)
- 分组合作探究:将学生分成小组,结合课下查阅的资料和课上提供的相关背景知识,讨论交流每句诗的含义,教师巡视各小组,参与讨论并适时给予指导。
- 小组汇报:每个小组推选代表,分享对诗句的理解,教师引导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质疑,共同完善对诗句的解读。
-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引导学生理解红军战士不畏惧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把历经的无数的山山水水都看得极为平常,体会“不怕”“只等闲”所体现出的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
-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让学生描述自己对五岭和乌蒙山的印象,再结合诗句理解红军把这雄伟的山脉当作小小的细浪和泥丸,感受红军的豪迈和对困难的蔑视。
-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通过播放金沙江水流湍急和泸定桥惊险的视频资料,帮助学生理解“暖”和“寒”所传达的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喜悦心情以及飞夺泸定桥时的惊险悲壮。
-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引导学生想象红军翻过白雪皑皑的岷山后的欢快场景,体会红军长征即将胜利时的喜悦和激动。
教师总结:在学生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总结红军长征途中经历的艰难险阻以及他们所展现出的革命精神,强调长征精神的内涵。
(五)朗读指导与背诵(10分钟)
- 结合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理解,进行朗读指导。“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要读出红军的豪迈、自信;“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要读出对困难的蔑视;“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前句读出欢快,后句读出惊险;“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要读出喜悦之情。
- 学生按照朗读指导进行练习,教师指名学生展示朗读,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纠正不足之处。
- 开展朗读比赛,以小组为单位或个人之间进行比赛,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
- 引导学生在理解和熟读的基础上尝试背诵,可采用填空、接龙等方式帮助学生记忆。
(六)拓展延伸(10分钟)
- 展示一些当代体现长征精神的事例,如抗震救灾中解放军战士的英勇表现、科研人员攻克技术难关的不懈努力等,引导学生思考长征精神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和意义。
-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应该如何传承长征精神?”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和学习实际,发表自己的看法。
- 请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形成一段简短的心得体会,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分享。
(七)课堂小结(5分钟)
- 请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说一说自己的收获,包括对诗歌的理解、对长征精神的感悟等。
- 教师总结:“我们通过学习《七律·长征》,了解了红军长征的伟大历程,感受到了红军战士的革命精神,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传承和弘扬长征精神,不怕困难,勇往直前,做新时代的好少年。”
(八)布置作业(课后)
- 背诵并默写《七律·长征》。
- 搜集更多关于长征的故事,与同学分享,并写一篇读后感。
- 以“长征精神永流传”为主题,制作一份手抄报。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包含长征的图片、影视片段、文字资料等)、相关书籍和文献。
教学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
毛泽东 远征难 只等闲 (无畏、乐观) 五岭 细浪 乌蒙 泥丸 (豪迈) 金沙 暖 (喜悦) 大渡 寒 (惊险) 岷山雪 尽开颜 (胜利喜悦) 长征精神:英勇无畏、乐观豪迈、坚韧不拔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源始网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