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教案,探寻经典文本中的深情密码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 引导学生积累“交卸、奔丧、狼藉、簌簌、赋闲、踌躇、蹒跚、颓唐、琐屑、触目伤怀”等重点字词,准确理解其含义并能够正确书写和运用。
-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结构,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 帮助学生领会本文抓住人物特征进行细致描写的写作方法,学习本文朴实自然而又饱含深情的语言风格,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究和教师引导,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中父亲的“背影”和作者的情感变化,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课堂发言,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引导学生体会文中父子之间深沉的情感,感受父爱的伟大与无私,引发学生对亲情的珍视和感恩之情。
- 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细节,从平凡生活中发现真情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亲情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 把握文章中父亲的“背影”这一重点描写对象,理解其深刻内涵和在文中的作用。
- 体会文章中真挚的父子之情,感受作者对父亲的怀念与愧疚之情。
- 品味文章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特征进行描写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难点
- 理解作者在特定时代背景下复杂的情感变化,尤其是对作者情感中愧疚成分的解读。
- 引导学生将对文本的理解与自身生活体验相结合,唤起学生对亲情的深刻感悟,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教学方法
(一)朗读感悟法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的情感基调,在朗读中体会父子之间的深情,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二)合作探究法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讨论文章中的重点问题和疑难之处,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三)情境教学法
运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文中的情感,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四)比较分析法
将本文与其他描写亲情的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本文的独特之处和情感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5 分钟)
播放筷子兄弟的歌曲《父亲》,同时展示一些父子相处的温馨图片,歌曲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同学们,听了这首歌,看了这些图片,你们脑海中浮现出了和父亲相处的哪些画面呢?”鼓励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与父亲之间的小故事,然后教师总结:“亲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父亲的爱或许不像母爱那样细腻直白,但同样深沉伟大,我们要走进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去感受他笔下那浓浓的父子深情。”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3 分钟)
简要介绍作者朱自清:朱自清,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代表作有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和杂文集《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等。
介绍写作背景:本文写于 1925 年 10 月,当时作者在清华大学任教,1917 年冬,作者祖母去世,父亲朱鸿钧原任徐州榷运局长,被解职,文中的“祸不单行”正是指这两件事,作者当时在北大哲学系读书,得知祖母去世后,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惜别,1925 年,作者有感于父亲对自己的关怀和爱护,写下了这篇感人至深的散文。
(三)生字词教学(7 分钟)
-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生字词:交卸(jiāo xiè)、奔丧(bēn sāng)、狼藉(láng jí)、簌簌(sù sù)、赋闲(fù xián)、踌躇(chóu chú)、蹒跚(pán shān)、颓唐(tuí táng)、琐屑(suǒ xiè)、触目伤怀(chù mù shāng huái)。
-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纠正读音,重点强调“奔丧”中“丧”的读音为 sāng,“狼藉”的“藉”不要写成“籍”等易错点。
- 请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释词语的含义,然后教师通过填空、造句等方式进行检测,如:“他失业后一直( )在家。”让学生填入“赋闲”;用“触目伤怀”造句等,以加深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 分钟)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 朗读结束后,教师提问:“哪位同学能简要概括一下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主要写了作者在家庭变故后,与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时,父亲为他送别的情景,重点刻画了父亲的“背影”。
- 再请学生划分文章结构,小组内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然后请小组代表发言,明确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 1 段):开篇点题,引出对父亲背影的回忆;第二部分(第 2 - 6 段):写家庭变故和父亲在浦口车站为“我”送别的情景,着重描写父亲的“背影”;第三部分(第 7 段):写“我”对父亲的思念。
(五)精读课文,深入探究(25 分钟)
- 研读第二部分 (1)请学生默读第 2 - 3 段,思考:文章开篇交代家庭变故有什么作用?小组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家庭的“祸不单行”,祖母去世,父亲失业,为全文奠定了悲凉的感情基调,也更能体现出父亲在困境中对“我”的关爱。 (2)请学生朗读第 4 - 5 段,思考:这两段中描写父亲的语言和动作,表现了父亲怎样的心理和情感?教师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语句进行分析,如“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表现了父亲在困境中的坚强和对“我”的安慰;父亲“踌躇”“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体现了父亲对“我”的不放心和关爱。 (3)重点研读第 6 段。 ① 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 6 段,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父亲的“背影”的?教师引导学生从外貌、动作等方面进行分析,外貌描写:“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朴素的穿着体现了父亲的生活简朴;动作描写:“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些动作生动地刻画了父亲攀爬月台的艰难,突出了父亲对“我”深深的爱。 ② 请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对父亲的“背影”印象如此深刻?小组讨论后发言,教师总结:这个“背影”是在特定的背景下出现的,是父亲在困境中为“我”做的一件事,它凝聚了父亲对“我”的关爱,体现了父亲深沉的父爱,所以作者印象深刻。 ③ 教师提问:“我”看到父亲的背影时,有怎样的反应?找出相关语句并分析其蕴含的情感,学生找出“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体会到“我”被父亲的爱所感动,内心充满了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 研读第三部分 请学生朗读第 7 段,思考:文章结尾“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有什么作用?教师引导学生明确:这句话与文章开头相呼应,再次强调父亲的“背影”,表达了“我”对父亲深深的思念和愧疚之情,使文章的情感更加深沉。
(六)品味语言(15 分钟)
- 请学生在文中找出自己认为最感人、最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在小组内交流赏析。
- 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自己的赏析成果,如“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教师引导学生从语言的朴实、细节描写等方面进行赏析,体会作者通过这些平实的语言所传达出的深厚情感。
- 教师总结本文的语言特色:本文语言朴实自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却饱含深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挚的情感表达,打动读者的心。
(七)拓展延伸(10 分钟)
- 展示其他描写亲情的作品片段,如泰戈尔的《金色花》片段,让学生比较分析本文与这些作品在表现亲情上的异同,小组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确:相同点是都表达了真挚的亲情;不同点在于本文着重刻画父亲的“背影”,以细节描写和朴实的语言取胜,而其他作品可能在表现形式、写作手法等方面有所不同。
- 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父爱的理解和感受,写一段 200 字左右的文字,然后在全班分享。
(八)课堂小结(5 分钟)
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感受到了父子之间深沉而真挚的情感,父亲的“背影”不仅是一个具体的形象,更是父爱的象征,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更加关注身边的亲人,珍惜亲情,用实际行动去回报他们的爱。
(九)布置作业(2 分钟)
- 背诵文中描写父亲“背影”的段落。
- 以“我的父亲”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运用细节描写,体现父亲对自己的爱,不少于 600 字。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音乐、拓展阅读材料等。
教学板书设计
《背影》
朱自清 | 部分 | 内容 | 情感 | | ---- | ---- | ---- | | 第一部分 | 开篇点题,引出回忆 | | | 第二部分 | 家庭变故 父亲送别 刻画背影 | 父爱深沉 | | 第三部分 | 思念父亲 | 思念、愧疚 |
“背影”:外貌、动作描写——父爱
教学反思
在《背影》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有了一定的深度,朗读感悟法让学生初步感知了文章的情感,合作探究法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活力,但在小组讨论中,部分学生参与度不够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鼓励,情境教学法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但在多媒体资源的运用上,还可以更加丰富和精准,在拓展延伸环节,学生对父爱的理解和分享较为积极,但在写作表达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指导,总体而言,本次教学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但仍有一些细节需要改进和完善,以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